让供应链“绿”起来背后,一场关于中小企业的
作者: 日期:2019-11-26 阅读(
)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小企业将新增关键词:绿色供应链。
简单而言,绿色供应链是指企业将环保原则纳入供应商管理机制中,其目的是让本身的产品更具有环保概念,提升市场竞争力。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践行环境保护责任,构建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涵盖采购、生产、营销、回收、物流等环节的绿色供应链。也就是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规划设计上,皆需从环保与生态考量的角度出发。
近年来,相关顶层设计对绿色供应链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包括《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都提到绿色供应链。早在2018年3月,顶层设计就对绿色供应链释放出重大利好:商务部、生态环境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的通知》,明确将构建绿色供应链予以重点强化。
从“品牌让我做,变成我要做”,这一变化迅速。此前主要是依靠制定标准来提供了较为固定的模式,随着实践的开展企业也会不断创新模式。也正是通过创建绿色供应链可以实现企业的良性循环。根据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发布日前发布的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年度评价结果,华为领跑中国品牌。该指数从回应公众关于生产环节污染的问责、推动供应商实现合规与整改行动、数据透明和公开等5个维度对品牌开展评估。
在多数制造行业中,环境足迹的主要“贡献源”并非一级供应商,而是供应链更上游的零部件或原材料企业。对于过去多数企业尤其是那些面临巨大生存压力的中小企业而言,“绿”(环保)与“金”(竞争优势和商业利润)被认为是一个典型的零和游戏。但被业界视作一种基于市场机制的环境管理手段,绿色供应链的优势便在于利用市场力量扼住企业命脉。
但在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看来,创建市场规则,无疑将改变过去“谁污染谁占便宜”的情况,实现“谁污染谁出局”。而这也意味着,进一步把利润让渡给那些愿意做好的企业。绿色供应链更注重使上下游企业从环境违法转向合法、从环境合规转向绿色发展行业标杆、从自身被动开展环境保护工作转向对上游供应商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诸如华为、万科、苹果等企业可贵之处就在于,它企图用“绿色”手段,找到降低成本的方式,从而实现多方的共赢。
值得关注的一个新亮点就是,添“绿”品牌在数量和深度上均有所扩展延伸。一方面,这些品牌的数量从六年前的147个扩展到如今的438个品牌,涉及的行业达19个。前述报告还指出,通过直接供应商成功推动金属原料加工、化学品加工以及集中污厂和危险废物处理商就环境违规问题采取整改措施,做出公开说明。特别是过了使用寿命产品的再利用,往往通过拆解再生利用方式,推动过了使用寿命的产品的循环再利用。
另一方面,更多供应商企业开始管理供应链环境风险,向着更上游的生产商在延伸。正如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能源资源环境所所长毛涛所言,“绿色供应链管理主体将由大企业扩大到中小企业,我们调研过程中发现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关注绿色供应链的工作。相信这种污染治理模式最终会促成环保领域的一系列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